新聞

2021年10月
教育傳媒到校直擊 林大輝中學 - 2021年10月
一流軟件硬件 推動全人發展 體藝學術文化深化普及化 多元路向•成就一人一夢想
林大輝中學在體育及創意藝術領先全港中學,為香港培育了國際級的體藝精英。作為直資學校,學校能發揮高度彈性的資源的優勢,並以超越時代、具有前瞻性的發展思維辦學。郭劍輝校長表示現時學校已打穩基石,期望能「承先啟後」,在深化學術、體藝方面的教育層次同時,也着力發展創意科技及文化項目,真正達致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。
帶動全校體藝普及 成就全人教育
郭校長認為要把體育發展推展至下一層次,就先要帶動體育文化的全校普及。「正如校訓所言『多元啟智 堅毅樂群』,體育運動背後所帶出的正正就是堅毅精神。而學生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,除了鍛鍊精神,更能發展如溝通技巧、團隊合作等軟技能。」
不論是課內或是課外,學校都積極以不同活動和政策推動普及體育文化,開拓學生眼界,並從中發掘具有潛質的運動員。在初中體育課規劃上,單車、劍撃、游泳等體育項目已納入常規課程中,未來更會發掘更多項目。與此同時,學校亦正着手籌備「體育節」活動,活動內容包羅萬有,包括特色體育項目體驗、著名運動員到校分享、體育比賽等。郭校長表示:「親身參與是全人教育的重要一環,而學校能做的就是為學生提供平台,鼓勵學生參與。例如學校每年都會籌辦全港小學校際邀請賽,不僅讓小學生認識林大輝中學,推動體育文化,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,訓練領袖才能,真正實踐全人教育。」
學校每年都會投放大量資源,舉辦盛大的時裝活動,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和激發藝術潛能,這個「年度盛事」亦使校內藝術風氣盛行。然而,郭校長認為藝術創意不能只局限在校園裏,更應該推而廣之,達致校園內外互相交流啟發的效果,因此學校期望在運作層面上能進一步。在時裝設計方面,藉着引入更多演示平台,及邀請不同藝術界別的專業人士一同參與,讓學生的創作成果能展示在大眾面前。而且,學生也能夠接觸到行業內的人士,了解行業生態和走向,從而啟發他們對未來路向的規劃。
夥伴學校計劃 助體育學業雙軌發展
林大輝中學在支援精英運動員方面早已發展出全面完善的系統。學校與香港體育學院合辦「夥伴學校計劃」(Partnership School Programme),讓學生能夠投入專業體育訓練,也能兼顧學習效能,實踐學業及運動雙線發展。
現就讀中六的杜美玉同學,在課堂以外是一位賽艇運動員。她直言選擇入讀林大輝中學的主要原因是學校的「夥伴學校計劃」:「對我來說,作為學生運動員需對的最大困難,便是平衡學業和運動兩方面的發展。我每天都在『訓練、上課、下課趕上地鐵參加訓練、完成訓練後回家匆匆梳洗入睡』的循環之中,實在感到心力交瘁,欠缺溫習時間也讓我的學業成績大大倒退。而『夥伴學校計劃』完全是為學生運動員量身打造,幫助我平衡學業和運動發展。」
計劃為學生運動員提供校車接送,省卻自行乘搭公共交通工具的時間,也不用擔心提前放學或是錯過訓練,讓他們可以全神貫注在體育訓練和課堂之中。與此同時,學校更會對每個課節進行錄影,讓學生運動員即使身在外地訓練和比賽,也能夠可以隨時複習;學校更會為他們提供補習支援,以補足較一般學生緊湊的課時。學生運動員更經常在上學和訓練以外的時間,向學校老師請教課業上的困難,解決課業上遇到的障礙,以應付文憑試,奪取佳績。
軟硬件雙軌齊下 銳意科技發展
學校捉緊疫情所帶來的「校園空檔」,啟動新翼擴建計劃,而新翼教學大樓亦於本學年落成並陸續開放使用,每層佔地9,000呎,分別建設成創新及科技中心、學習資源中心、餐膳及活動中心。創新及科技中心內設有傳統電腦室、創意媒體工作室、AI人工智能實驗室等的重點實驗室。郭校長強調創新及科技中心是讓學生發揮創意科技的重要據點:「知識只是發展創意科技課題上的基礎,學生必須把知識融會貫通,繼而進行技能實踐,才能真正把知識內化成智慧,靈活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。」
與此同時,學校亦重新檢視課程架構,加入科創元素,幫助學生裝備自己,迎接科技時代。林大輝中學的學校校董會中有多位來自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,如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(外務)黃錦輝教授等,能就課程架構給予寶貴意見,幫助定立未來數年的發展框架,確保學生能學習到具前瞻性的科技知識。初中課程中加入編程(coding)、人工智能(AI) 等課題,同時加入實踐課,讓學生能在汲取課本知識後,通過實作內化所學。
以興趣啟發潛能 活動教學更顯果效
學校於去年起作出新嘗試,以利用機械零件幫助寵物為課題,推展全級專題研習,讓所有中一、二級學生參與其中。在過程中,教學團隊將learning across curriculum(跨課程學習)的教學概念融入課題架構之中,利用專題研習把各學科知識融合。學生需要活用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及實作知識,例如科學科中所學的動物身體特徵、編程課中的編程理論和技巧等,並加以實踐應用,把設計概念轉化成實體。而且,學生在學期末更會參加成果發表展覽,在禮堂向全校師生演示,真正做到跨學科學習。郭校長笑言:「學生在整個專題研習中可說是全情投入,更是『手口並用』,不僅要製作演示模型,更要撰寫演講稿向師生介紹作品。既能創造,又能精準表達設計緣起、概念及實際操作。由此可見,教學不能只局限在課本知識上,『跳出課本』更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,更顯教與學果效。」
與此同時,學校亦針對對特定課題如編程、機械人等有興趣的學生,籌措小組對焦活動。對焦小組旨在「以興趣帶動潛能」,讓學生在有興趣的領域有更深入的探究,在發展興趣的同時,更能啟發科技潛能。在學習更高階的知識和技巧後,對焦小組會透過組織不同友校,舉辦交流比賽,給予學生驗證學習成果的機會;學生在過程中彼此學習,共同進步,完善自我。
廣泛空間應用 日常交流裝備軟實力
新翼教學大樓完成擴建工程,除了設有創新及科技中心外,新落成的學習發展中心有近一萬呎空間,不僅可以容納更大藏書量,更能給予學生更多閱讀空間。郭校長笑指一眾教職員參觀學習發展中心時,都讚嘆不已,紛紛表示比大學圖書館更大,藏書量更豐富。而餐膳及活動中心有着廣泛的應用空間,包括能作飯堂之用,可容納上千位學生一同用膳,配置校內廚房亦有效保障食品的衞生和安全。而且,師生可按教學和活動需要,以分隔板靈活製造個人或小組空間,進行各類活動;更可到大型劇場進行全校性活動,如講座、話劇演出、座談會等。郭校長強調:「餐膳及活動中心為學生開拓發展空間,不論是思考空間、個人空間,或是小組空間,都能夠得到滿足。對學生來說,校園內的每個地方都是學生們社交和群性發展的重要場所。互動交流便是『在活動中學習』的好例子,學生之間除了能夠交換想法,更是訓練溝通協作能力的上好機會。日後即使是大學活動籌劃協作,還是工作上的溝通協調,學生們都會因在林大輝中學『習慣成自然』,處理起來便能得心應手。」
與此同時,隨着學校的中華文化館於18-19學年投入啟用,增進學生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的興趣及認識。館內設計開揚優雅,學生可以在內進行中史課、文化課時,亦可研讀館內與中國文化有關的藏書,更可在大型投射屏幕觀看歷史文化紀錄片,從不同媒介汲取中華文化知識。學校亦在校本課程中注入中華文化元素。學校正自資編寫校本教科書,並邀請教育局及大學教授作顧問或參與,期望在具有結構性及富有前瞻性的課程中,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認識中華文化,並加以內化,發展成終身受用的人生價值觀。課堂以外,學校透過不同活動,在全校學生潛移默化中,促進對中華文化的認知。例如去年便在試後活動期間舉辦了第一屆「中華狀元紅」文史常識問答比賽,當中更加入電子競技(E-sport)元素,利用KAHOOT平台進行競技問答比賽,考驗腦袋亦考反應,趣味十足,一眾學生都踴躍參與,全情投入,寓遊戲於學習之中。
多元化配置 實踐全人教育
學校重視全人發展,致力培育具優秀學術成就及品格的學生,在發展才華和潛能同時,強調品格培養,健康生活模式及全人發展。郭校長解釋全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核心,是對學生在價值觀和德育的培養:「我深信『不論有多大成就,個人的品格和價值觀還是最重要的一環。』正正如此,學校重新檢視校內運作,在初中階段加入生命教育校本課程。課程由班主任帶領,與學生探討自律自理技巧、認識自我、鞏固自身品德、價值觀等課題,期望能啟發他們成為更好的人。」
要發展全人教育,全方位學習必不可少。學校致力為學生提供在真切情境和實際環境中學習的機會,通過設立多個聯課活動及經歷學習機會,豐富他們的其他學習經歷。學生除了可以加入三十多個學會及四社,更可參加參觀考察、講座、訂定目標學習技巧及思維能力訓練工作坊、歷奇訓練等活動。在常規課程架構上,學校更在上課時間表中規劃「多元智能課」課節,活動內容多元化,包括語文活動、領袖訓練、歷奇活動、義工服務、社區參與等,培養學生素養、發掘多方面的潛能。而且,透過組織不同學生領袖團隊和委員會,能效提升學生的參與感,建立對學校歸屬感,亦能發揮領袖才能,為未來升學及就業做好準備。